我市五年来生态建设成果综述 专题内容-专题栏目 姜春起 2279110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白城站 > 专题栏目 > 专题内容

书写绿色诗篇 筑牢生态屏障

我市五年来生态建设成果综述

2016-12-08 | 来源: 白城日报

 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把“环境立市”纳入全市总体发展思路,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突出抓好。生态已成为白城最大的特色,最大的优势,最响亮的品牌,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。

  绘就生态底色

  回眸过去五年,生态白城硕果累累。五年来,我市加快实施蓝天工程,紧紧扭住燃煤这个“牛鼻子”,精准施策,治本清源,对燃煤型大气污染实施“大改造、中整合、小淘汰”集中突破。投资4.2亿元完成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、国电龙华白城热电厂、洮南热电厂3 家热电厂脱硫脱硝、除尘改造;整合5家集中供热企业13台锅炉,整合供热面积520万平方米,占全市供热面积39%;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810万元,淘汰燃煤小锅炉405台。随着热电联产项目完成和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,白城市区也将在全省率先结束燃煤历史。我市还加快实施了清水工程,水污染防治达到整体跃升新水平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白城市6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,达到污水日处理能力17.5万吨。对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施了综合治理。科学制定了《白城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》,严格监管饮用水水源地,有效保障了饮用水安全。与此同时,我市加快实施净土工程,土壤污染防治赢得稳步推进新局面,投资3300万元开展了盐碱地治理修复试点工作;大力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,打造“有机米、健康豆、精品肉、生态鱼”品牌。

  对大气、水、土壤三大重点领域污染实施“蓝天、清水、净土”三大环保工程,带动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五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,全市境内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要求;辖区内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%;市县两级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要求。2015年,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。

  激发生态活力

  每到春夏时节,行走鹤乡,满眼的绿色总让人心旷神怡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现在,生态建设已然融入到白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之中;全市干部群众始终铭记,我们最大的品牌、最大的优势是绿色生态。

  自2012年以来,我市连续开展“举市三年大造林、加快治理荒漠化”竞赛活动、“三年再造百万林、建设西部大屏障”活动和“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”活动,全市五年累计造林200万亩,全市林地面积现在已达680.5万亩,森林覆被率达12%,提高了2.2个百分点,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的1596.4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042万亩,湿地面积由2012年的669万亩增加到742万亩,有效地阻止了风沙向我省中东部地区推进,昔日瀚海披上了绿装。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“带、片、网”“乔、灌、草”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框架,基本结束了过去“三刮四种,沙进人退”的历史,自然环境面貌得以明显改观。绿色成为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重要的生态屏障,也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  五年来,我市结合国家开展的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,突出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、村屯绿化美化、绿色通道建设、荒山荒地造林、低质低产林改造五大生态工程建设。结合省政府开展的林地清收工作,全市共清收林地139万亩,还林70多万亩。为了加快荒漠化治理进程,我市与省林业厅、省荒漠化治理基金会共同在白城建立了桑树、山杏、柠条、仁用杏、沙枣、平欧大榛子、欧李、北五味子、文冠果和枸杞10个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5050亩,目前新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,有效地示范推广了治沙、治碱造林树种营造技术,探索了诸多防沙治碱、治理荒漠化的造林模式。目前,我市城市优良天气指数可达335天,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57万吨,释放氧气130万吨,蓄涵水源11.5亿吨,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,林果年均可创经济价值8.4亿元,造林绿化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。

  共享生态文明

  水是生命之源、生产之要、生态之基。

  2013年,一项重大水利工程——河湖连通工程在我市开始实施。由此,让河湖贯通,汇聚流淌,一场工程浩大的生态攻坚战在白城大地正式拉开大幕。白城河湖连通主要功能体现在农业生产灌水、城市发展供水、生态涵养蓄水、湿地修复补水、防洪安全泄水、军事基地引水等方面。工程启动近三年来,已初显了巨大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。

  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以来,全市共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10平方公里,恢复草原、芦苇面积90万亩。洮南市四海泡、泉眼泡昔日尘土飞扬的景象不见了;通榆县兴隆、胜利两座中型水库结束了连续12年干枯历史,天鹅、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又陆续来此繁衍生息;向海、莫莫格两大世界A级湿地往日如诗如画的美景又得以再现。全市地下水位最高时平均上涨了1.02米,约1.5万眼农田井得以恢复灌溉能力,增加农田灌溉水量近5.5亿立方米。2013年到2015年,全市粮食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,2014年白城市粮食产量达到了82.07亿斤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从2013年到现在,白城市共增加水面面积200万亩,基本恢复到256万亩的历史最大养殖水面。三年来共投放鱼苗10398吨,2014年白城市渔业产量达到了3.3万吨,是近14年来最高产量。2015年初,月亮泡水库冬捕期间,实现了一网捕鱼20多万公斤的该库单网捕鱼最高记录。

 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,我市发展壮大旅游产业,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。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对向海、莫莫格两大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明显,渔兴牧旺、碧水蓝天、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得以再现,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,特别是自驾游、家庭游明显增多。近两年,我市旅游人数每年增幅都在30%左右。另外,我市通过实施河湖连通工程还带动了其他重大项目的落地。2014年,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;2015年,我市入选了“国家海绵城市”,还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。

 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白城,将继续沿着生态之路大步前行!

  白城日报 记者 张赫

责任编辑: 姜春起